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监管动态
海宁“五化一体”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发布人:myw发布时间:2023-03-06 09:22:14

食品小作坊“五化”提升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更是推动食品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海宁市现有食品小作坊107家,产品主要为肉皮、缸肉、汪菜、堰兢糕等传统食品。自全省部署开展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以来,海宁快速响应、乘势而为,以食品小作坊“五化”提升为抓手,一举推进全市食品小作坊规范、提质、升级。一年来,累计推动21家食品小作坊导入5S”管理模式,引导2家食品小作坊成功转型为食品生产企业,推动打造1个沉浸式传统美食制作体验场景,“全规范、守味道、树精品”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模式初步成型,逐步成为农民共富创业新场景。

一是找准样本,选树典型。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产业较为集中、抽检不合格率较高的肉皮小作坊率先改造提升。首先解决肉皮产品抽检不合格率较高问题组织食品生产审查、食品检验专家对海宁特有肉皮“盐炒”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反复进行实验验证,最终找准导致不合格的关键环节为原料质量控制问题。有针对性落实整改后,今年10月组织抽检的20个批次肉皮全部合格。抽检不合格率从2020年的20%降至目前的0%。在解决肉皮抽检不合格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本地肉皮制作工艺、生产生活条件等情况拟定《海宁市肉皮小作坊建设管理办法》,统一规范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原料采购、人员管理等内容,同时辅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专业第三方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制定“一坊一策”个性化培育方案,帮扶指导小作坊规范化提升截至目前,已有21家小作坊完成改造提升并申请“5S”达标评定

二是驱逐劣币,雷霆执法。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聚焦问题治理、狠抓源头管控。为落实小作坊主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着力解决这一群体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问题,组织开展全市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今年已有100位小作坊主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获证。对现有小作坊分布情况、经营状况等进行全面摸排基础上,对基础条件差、无提升意愿的小作坊劝导整合或关停。坚持“日常检查+专项督查+集中执法”三轨并行,加大监管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倒逼食品小作坊主守法经营、规范提升。今年内已淘汰关停29家,立案查处20起,罚没款30800元。

三是抱团合作,集智克难。“产业归类相似、作坊区位相邻”为标准,分类建立作坊发展联盟,推动小作坊抱团合作、加快集聚,构建从原料采购到加工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打造特色食品产业,目前已经形成特色小作坊联盟3盐官分局结合盐官古城开发建设,主动对接景区管委会,将地方特色作坊食品缸肉、堰兢糕等加工销售展示区域纳入景区规划,目前已在景区划定1200平方米场所作为集中展示区。许村分局已培育辖区1家肉皮小作坊成功转型成食品生产企业,成为全省首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肉皮生产企业,同时指导推动企业将“肉皮盐炒工艺”申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安分局培育辖区1家宴球小作坊升级食品生产企业,目前已完成建设装修,准备申请SC证,同时引导孵化“长安宴球”申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四是文化加持,蓄能挖潜。在大力推进小作坊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联合市档案馆、市文旅体局等部门开展传统小作坊历史文化谱系调查,首批选择肉皮、缸肉、汪菜、堰兢糕四类地方特色食品,围绕其历史起源、手艺传承、味道演变、器具革新等挖掘出一批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有趣故事,目前已联合海宁电视台制作“寻味海宁”节目进行宣传推广,首篇《长安宴球》已经播出,视频点击率破万。联合海宁市乡厨协会举办“坊厨对接”活动,为小作坊主和乡厨架起沟通交流桥梁,23家作坊和18名乡厨现场签订食品供货、菜品研发合作协议。

五是政策支撑,产业共孵。整合市场监管、农经、文旅等部门和属地政府资源,形成“政策包”把与小作坊发展息息相关的政策汇集,精准灌溉产业孵化。如市场监管联合盐官镇政府支持盐官分局通过基层一站式服务平台“勇鸽”工作室将服务前移,做到小作坊诉求“一口式”受理、问题“一条龙”对接。联合商务、农经等部门指导小作坊改进产品包装,如将大规格简易包装改成小规格真空包装,有助于通过团购、电商等渠道拓展业务,提升经济效益。同时“浙食链”为载体,大力推进“阳光小作坊行动,打造“明白、放心、安心”的消费场景。今年已建成阳光小作坊12家,目前已该项工作纳入明年全市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食品监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