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以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为突破口,以全域化农村家宴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围绕“放心餐饮在海宁”工作部署,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有效提升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助力城乡共享品质生活。目前,海宁市共布点建设农村家宴服务中心83个,办理农村家宴厨师个体工商营业执照766张,配套农村家宴餐饮服务公司17家及农村家宴食材配送中心5家,农村家宴厨师“一照两证”市场准入备案1225人,推动6家星级酒店与13个农村家宴服务中心签订服务下沉协议。已投入使用的家宴中心供不应求,部分家宴中心已预定至1年后,农村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其主要做法是:
一、 把牢“硬”标准,升级风险防控保障就餐安全
一是顺应消费需求,全域布点“标准+”家宴服务中心。综合考虑家宴举办场地容量、地理位置等因素,积极推进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规范化家宴中心建设。出台《农村家宴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农村家宴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财政补助办法》,对建成的家宴中心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规范化达标评定,并按照厨房改造支出及设备设施采购支出的60%进行补助,最高补助25万元。2016年以来,共布点新建和改造提升家宴中心83家,其中达标验收30家,建设工程总投入超过1.5亿元,设备设施投入2800万元。
二是抬高准入门槛,“土厨师”持照入编“正规军”。为落实农村家宴厨师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创新实施“两证一照”准入管理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家宴厨师管理的通知》,要求在农村家宴厨师取得食品安全管理培训合格证书、健康证明的基础上,鼓励其申领“农村家宴服务管理”经营范围的个体营业执照,首次明确其属于农村家宴经营管理范畴。目前,农村家宴厨师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766张,“两证一照”市场准入备案共1225人。
三是提升管理规范,立体构建“无死角”保障机制。围绕农村家宴食品安全指导、第三方监测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三方面,构建完善标准服务体系。制订农村家宴食品安全指导员《培训规范》《指导规范》《考核规范》等地方标准,为镇、村两级指导员提供流程清晰、操作性强的服务规范,制订《农村家宴保险保障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将保险赔付等服务流程规范化。目前各镇(街道)已为农村集体聚餐投保共计24万元,制订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第三方《培训机构服务规范》《监测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首次在农村集体聚餐领域引入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成为农村家宴评价指导力量的有力补充。目前,“海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障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已被列为嘉兴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同时已申报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
二、孵化“新”动力,发展配套产业催生新业态
一是“高标准”催生市场新主体。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家宴厨师管理的通知》,要求未申领营业执照的农村家宴厨师与餐饮服务管理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由餐饮服务管理公司统一管理签约厨师并承担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根据《海宁市农村家宴中心管理办法》,要求在家宴中心就餐区域显著位置公示家宴食材采购的索证索票材料,进一步把控食材采购“源头”,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追溯。高标准、严要求下的农村家宴管理机制催生出农村家宴餐饮服务管理公司、农村家宴食材配送中心等2个全新市场主体,支撑农村家宴服务水准提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餐饮服务管理公司17家,签约农村家宴厨师459人,占获得准入资质厨师的38%左右。成立农村家宴食材配送中心5家,其中,马桥街道村民成立的“家有喜事”配菜中心已占领桐溪社区家宴中心70%的业务量,并逐步向全市家宴中心、企事业食堂扩展业务。
二是“强技能”拓展就业新市场。制定《海宁市农村家宴厨师计分评价办法》,对农村家宴厨师实行“积分公示制度”。由村(社区)管理员对农村家宴厨师承办家宴表现进行加扣分管理,并根据积分情况设定红灰黑榜,规定列入黑榜的厨师不得进入家宴中心承办酒席,同时其承办的家宴不纳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赔付范围。此外,推动12个镇(街道)全部组建成立乡厨协会,并在全市层面成立乡厨联合协会,由协会牵头开展“金牌乡厨大赛”“十大金牌土厨师”评选、“金牌厨王”争霸赛等技能比武活动,在农村家宴厨师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同时推选出一批优秀厨师和优秀家宴承办餐饮管理公司,以先进典型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家宴产业链。全市农村家宴厨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趋势。
三是“破壁垒”形成竞争新秩序。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农村家宴厨师服务操作规范》地方标准,明确农村家宴厨师的资质要求、素质要求、服务程序和操作要求,并围绕标准开展操作规范培训,推动农村家宴厨师综合素质提升。为打破农村家宴厨师业内横向交流壁垒,与海宁市技工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开辟农村家宴厨师技能培训“绿色通道”,并在考核合格后发放职业技能证书。今年已举办培训13期,培训1225人次,目前已有146名农村家宴厨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市内6家星级酒店抓住机遇,与家宴中心签订服务下沉协议,加入到农村家宴承办者序列,倒逼“土厨师”主动规范操作、提升服务水平,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三、发挥“软”实力,拓展服务覆盖面促乡风文明
一是零跑腿,搭建便民信息服务新平台。依托海宁乡厨协会创设“海宁市餐饮食品安全网”,内设“海宁乡厨”“农村家宴中心”“新闻中心”等模块,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家宴服务信息。其中,“海宁乡厨”模块展示全市农村家宴厨师基本信息、主体资质、红灰黑榜评价状态以及特色菜谱,实现农村家宴厨师的跨区域流通与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家宴中心”模块实时展示家宴中心预订情况,为群众“选日子”办家宴提供极大便利;“新闻中心”模块动态更新监管情况、曝光台、食品健康知识等内容,成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目前,“海宁市餐饮食品安全网”点击率已破万。
二是提素质,引导农村形成消费新风尚。以厨师素质提升为切入口,逐步改变农村家宴“摆场子”“讲派头”的陋习,营造“文明节俭”消费新风尚。将职业道德纳入农村家宴厨师培训范畴,把“热爱工作、钻研业务、讲究卫生、遵纪守法、注意节俭”作为农村家宴厨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品质。提出农村家宴厨师要以“工匠之心”来优化服务,在菜品推陈出新上,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时,更关注菜品的营养健康,提出农村家宴厨师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收费,不应以在食材质量上“打折扣”“拿回扣”等手段抢占市场,降低工作质量标准,提出在制定菜单时,要主动引导农村家宴举办者进行理性、适度消费。
三是优环境,打造人美山美水美新农村。大力推进规范化家宴中心建设,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原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农村居民集聚度比较高的村(社区)布点选址。在建或已建成的家宴中心中利用村社综合办公楼、文化礼堂、闲置村校等现有场所拓展家宴服务功能改造而成的占85%。将农村家宴厨师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写入地方标准、纳入计分评价,转变一直以来农村家宴厨师操作现场“光膀子”“杂牌军”的视觉“痛点”。针对以往普遍存在的农村家宴餐厨垃圾无次序、乱排放、污染邻近河道等情况,指导各家宴中心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同时在《农村家宴厨师服务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农村家宴厨师负责指导家宴举办者做好餐厨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