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订餐在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舌尖体验”的同时,因其“交易双方不见面”的特性,也成为了无证经营、“黑暗料理”的避风港。对网络餐饮单位如何监管,如何做到既要管“好”,又要管“活”?
3月15日,海宁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战略框架协议签订仪式举行。海宁市市场监管局与“饿了么”平台双方成立海宁区域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协作小组,建立数据交互通道以及排查抄报机制,并导入第三方评估督导机制,为网络订餐把好安全关。这样的做法在全市尚属首次。
订餐前扫扫二维码
外卖店检查情况一目了然
网络订餐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欢迎。据统计,海宁目前有入网餐饮单位2088家,日订餐量达到4万单,随处可见的外卖小哥已成为了城市新的风景线。然而,网络订餐发展迅猛,但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了一大监管难题。
如今,海宁市市场监管局与“饿了么”等网络平台建立综合治理协作机制后,在全省率先引入食品安全专业化第三方评估督导机制,对入网餐饮单位进行每月一次的现场评估。双方可以共享区域内餐饮服务经营主体许可信息、食品安全量化等级公示信息、食品安全管理评估督导动态公示信息和入网经营者的主体信息,并在“饿了么”平台进行公示。
“你们的员工健康证是否齐全?配菜保质期到什么时候?”昨天上午,专业评估督导员随机来到海宁市区的一家外卖店内,进行了突击检查。三分钟后,检查完的图文数据就通过手机传到了后台,系统进行自动计算,这家外卖店的食品安全等级就出来了。扫一下张贴在店内的“定制”二维码,一张黄色的“笑脸”就显示在这家外卖店的检查情况中。
“目前我们已开通店内二维码、海宁市餐饮安全食品网、食安信微信号三种查询方式,海宁不少入网餐饮店已经把二维码挂到了‘饿了么’店铺上。”海宁市市场监管局餐饮服务监管科科长许海东介绍,连续三次“黑脸”的餐饮店,将受到在“饿了么”订餐平台上进行压缩配送范围甚至下架的处罚。
打开“饿了么”APP,记者发现在部分商户内已能看到这样一个“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到该店历次检查情况、从业人员状况、后厨照片等,这个月的检查结果是“黑脸”还是“笑脸”一目了然。
成立协作小组
突发事情处理更快速
框架协议签订后,对于“饿了么”平台和餐饮行业经营者来说也是自我提升的契机。海宁市场监管部门和“饿了么”平台双方成立海宁区域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协作小组,定期通报、研究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日常管理突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原来我们一个业务员要管理几百家店,食品安全管理是一大难题。”“饿了么”嘉兴城市总经理卞晨光介绍,“如果以前有涉及网络订餐的消费投诉,投诉至海宁市场监管部门,由于我们的总部在上海,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从接到投诉再进行移交和反馈,需要1~2周的时间。现在双方成立海宁区域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协作小组后,我们可以实现快速反应,快速下发整改指令,提升商户整改的积极性。”
“开了好几年的老店,很多老顾客扫了下二维码,发现我家是‘黑脸’,都不点了。”海宁市海昌南路上的一家外卖店老板说,自家店第一次被检查时,由于厨房环境卫生比较差,得了一个“黑脸”,还曾面临压缩配送范围的处罚。去年该店停业整顿了几十天,投入了十几万元进行后厨环境和厨房设备的改造。“现在生意又好起来了,顾客都说吃得很放心。”
“饿了么”母公司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去还计划在平台上开设阳光厨房栏目,可以让设置了阳光厨房的餐饮单位进行集中展示,让消费者可以清楚看到经营者的后厨卫生状况,既能提升商家的自我约束力,也能提升商家的流量排名。